2013年,在武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,一位百岁老人的生命静静地落下帷幕。尽管年事已高,但他的葬礼依然吸引了许多中央领导人亲临现场,以表示对这位杰出人物的敬意与哀悼。而在他灵堂正中央的遗像中,一张照片与开国领袖毛主席极为相似锦富优,这引起了众人的好奇:这位老人究竟是谁?他与毛主席又有怎样的渊源呢?
这位老人正是毛远耀,毛主席的远房侄子。毛远耀虽然很少公开谈及与毛主席的关系,若有人提及,他只会轻描淡写地说,自己不过是毛主席的一个远房侄子。然而,这种表述并不能抹去他与毛主席之间深厚的血脉联系,这段亲情历史深深植根于他心中,塑造了他的一生。
毛远耀于1912年出生在湖南韶山冲,毛主席的家乡。毛福生是他的祖父,而毛福生恰巧是毛主席祖父毛顺生的堂兄。毛宇居,毛远耀的伯父,曾在毛主席年幼时担任他的塾师,二人之间的关系可谓亲如家人。正是这样一个与毛主席有着深厚联系的家庭背景,注定了毛远耀从小便浸润在革命的氛围中。
展开剩余82%1925年,毛主席在北伐战争的关键时刻回到韶山,积极投身农民运动,这一举动深深激励了韶山冲的乡亲们,他们纷纷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大军中。而受到叔父影响的毛远耀,在仅14岁时也毅然加入了少年先锋队,成为了中国共青团的团员。在年轻的年纪里,毛远耀便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,很快就在湘乡县的共青团支部中脱颖而出,担任了支部书记。作为一个年轻的领导者,毛远耀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,每当夜幕降临,他便带领着一群团员,站岗放哨,坚定地守卫着这片革命的土地。
随着毛主席对家乡农民运动的考察,毛远耀积极参与到工作中,动员团员们挨家挨户访问当地农民,讲解会议的重要性,诚恳地邀请他们参加即将召开的大会。毛远耀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许多原本犹豫不决的农民,最终近千人参加了会议。当毛主席发表那句铿锵有力的誓言:“如果三十年的革命仍未果,我毛润之誓不踏入韶山,不面见乡里父老”,毛远耀的心中也激起了强烈的共鸣。那一刻,他对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。
毛主席在结束演讲后特意找到了毛远耀,对他的工作表示了肯定,并鼓励他继续努力。毛远耀也在那一刻决心,不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险阻,他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下去,投身革命事业。
1929年,毛远耀收到了一封来自毛主席的信,信中详细描述了革命的严峻形势,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——在天津筹办一所属于共产党的印刷厂,借此传播革命思想。这封信的落款人正是毛主席。在阅读完信件后,毛远耀毫不犹豫地决定前往天津执行这一任务,虽然他知道天津潜伏着不少间谍和特务,处处充满了危险,但为了保护革命的火种,他依然选择了隐姓埋名,低调行事。
在天津的印刷厂,毛远耀不仅承担了筹备工作的重任,还深入学习了大量马列主义的著作,逐渐对革命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。随着对革命书籍的不断研读,毛远耀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。经过两年的辛勤工作,他被调往上海,但上海的革命环境更加复杂与艰难,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。
1935年,毛远耀的地下身份被暴露,眼看被追捕,他不得不暂时脱离革命第一线,回到了家乡韶山。然而,他并没有选择沉寂,而是继续在家乡进行革命宣传,播撒着革命的种子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毛远耀再次接到组织的调令,前往延安进入“抗大”学习,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。毕业后,毛远耀主动加入到前线的印刷厂工作,尽管工厂条件艰苦,机器老旧不堪,但他毫不退缩,坚守岗位,勤奋修理设备,确保印刷工作顺利进行。
有一次,彭德怀元帅经过印刷厂时,看到毛远耀正在为修理停摆的印刷机而汗流浃背。彭德怀感叹道:“毛远耀同志,你真是太辛苦了!这间印刷厂塑造的舆论力量,胜过了十万支步枪!”毛远耀虽然在工作中表现得非常专注和敬业,但在生活中他与其他战士并无二致,从不要求特殊待遇,也很少提起自己的身份。
毛远耀的努力和无私奉献获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认可。在给毛远耀父亲的信中,毛主席称赞他为“献身精神令人敬佩”,这无疑是对毛远耀革命精神的肯定。
新中国成立后,毛远耀的事业仍在继续。1949年10月,他接受上级指示,前往衡阳重建这座南方的工业城市。刚到衡阳时,毛远耀发现当地的许多建筑都已经损毁,自己也没有一个像样的住所。但他始终坚持不占用乡亲们的房子,而是选择在一块废弃的门板上休息,继续投入到城市的重建工作中。他每天早起晚睡,走遍衡阳的大街小巷,与当地民众和干部座谈,了解城市的基本情况和需求。通过艰苦的努力,毛远耀带领人民恢复了衡阳的工业活力,并赢得了衡阳人民的深厚感情,大家亲切地称他为“毛青天”。
1957年,毛远耀被任命为武汉测绘学院党委第一书记。通过他的努力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测绘专业人才,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直到1987年,他荣誉退休,投入教育事业已超过30年。
2013年,毛远耀在享年101岁时离世,告别了他那充满传奇的生命历程。他的一生,见证了革命的风云变幻,也贡献了无数的力量。毛远耀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